logo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新冠疫情会带来什么影响,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更新时间:2020-08-26 10:03:58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已经波及205个国家,全球确诊人数预计很快将达到100万人。在这场全球灾难中,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新冠疫情究竟会对世界造成多大冲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一起跟随本期科技头条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尤瓦尔·赫拉利:我们必须选择公民赋权和全球合作

3月20日,《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深刻阐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危机,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以及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文中他提到,在危机时刻,我们面临两个特别重要的选择:第一个是在极权主义监视与公民赋权之间的选择;第二个是在民族主义孤立与全球团结之间的选择。

 

关于公民赋权,尤瓦尔提到在与冠状病毒的斗争中,监控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识别人的生物特征,例如体温、血压等,这就面临着公民隐私的问题,如果技术能识别出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理现象,也能识别出愤怒、发笑等生物现象,那么开始大量收集人们生物识别数据的公司和政府,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他们不仅可以预测我们的感受,还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受。

 

如何既保证健康又能有隐私?尤瓦尔指出这就需要对公民赋权,即赋予公民使用监控得来的数据的权利。尤瓦尔提到冠状病毒的流行是对公民身份的主要考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选择信任科学数据和医疗保健专家,而不是相信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和自私自利的政治家。

 

关于全球合作,尤瓦尔强调流行病本身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都是全球性问题,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信息共享,特别是研究成果和治疗建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信任;其次可以达成全球旅行协议用于拯救瘫痪的旅游业,可以允许少部分重要的旅客继续过境,例如科学家、医生、记者、政治人物、商人,这可以通过对旅行者在本国进行的预检查达成全球协议来实现。如果你知道只有经过严格检查的旅客才可以乘坐飞机,那么你会更愿意接受他们进入你的国家。

 

关于这一点,3月26日召开的G20特别峰会表明各国已经开始行动,会议强调,抗疫需联合而非单边思维。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坚持多边主义,选择全球团结,这将不仅是对抗冠状病毒的胜利,也是抗击可能在21世纪袭击人类的所有未来流行病和危机的胜利。

 

黄奇帆:世界产业链中心将向中国市场转移


新冠疫情正在使全球经济面临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威胁,全球产业链被影响甚至破坏已经在所难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清华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指出,在积极抗“疫”的同时,中国要看到疫情所导致的产业链重构的机会,以大国担当积极布局疫情后的经济发展,在重构全球价值链、恢复世界经济秩序方面做出中国的贡献。

 

黄奇帆认为,中国在疫情控制上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让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向中国市场转移。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中国从曾经全球最多感染的地方,逐渐变成世界新冠疫情中最安全的地方,中国的高复工复产率使市场已经在疫情冲击后逐渐恢复元气,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生产能力最稳定的地区。

 

黄奇帆指出,从此次疫情来看,那些在我国产业链集群比较完整的行业,国外企业订单会在这次疫情中产生增长的情况,一些跨国公司也会将其本来拟在欧洲、亚洲等其它国家生产的订单转移给中国的这类工厂。所以产业链集群化是这次疫情中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特征,中国已经形成或即将形成的产业链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落户中国的基础。这就需要抓准机遇进行“引资补链”,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本“活水”灌溉我国高端制造产业链的“良田”。

 

对于如何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黄奇帆强调,在当前形势下,要在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加快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步伐;各级政府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大胆进行政策创新,通过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种手段,加速优化营商的软、硬件环境;地方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产业链集群,扶持引入全球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集群的核心。

 

吴晓求、迈克尔·斯宾塞:全球金融危机临近,救市需谨慎

对于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著名金融学家吴晓求教授认为全球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动荡时期,原因一是最近十五天美国市场大约下跌了30%,美国提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市场往下的趋势不是政策所能够改变的,所以这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市场下跌,因为它表现的是一种信心的崩溃,所以必然进入大动荡时期。

 

原因之二是这次大动荡不仅仅是美国的股票市场,而且是全球性的。美国的股票市场对全球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会感染、传递给其他市场。实际上,欧洲市场也包括一些新兴市场的跌幅比美国市场还要大。按照市场的惯性,大动荡是会有反复的。

 

虽然目前还难以得出这就是金融危机或者已经爆发了金融危机的结论,但是吴晓求说已经听到了金融危机的脚步声。

 

对于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也表示,新冠疫情在全球扩散后,各国股市更是猛烈下跌,新一轮金融危机仿佛就在眼前,但同时他也表示前景并非如此悲观。

 

斯宾塞指出,尽管早期防控工作失败,本次疫情到今年年底也可能会告终,全球主要经济体可以逐步复苏。当前为复苏做的最重要准备是保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就业,防止经济遭受永久性破坏。

 

为避免长期负面影响,各国央行出台的短期政策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斯宾塞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系列响应政策中的一部分,但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当人们充满恐慌待在家里的时候,单靠货币政策没办法让经济活动恢复正常。所以,美联储宣布降息并大量买入债券后,对股市、债市其实是双杀的。一般来说发生危机的时候,人们都会把资金转向避风港,比如买债券,但是这次因为过度恐慌,反而选择了抛售。

 

斯宾塞对市场较为乐观:“虽然道琼斯指数已经跌了30%,市场受挫非常严重,但这并不是末日,经济基本面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全世界总有走出危机的一天。市场中有不少机构持有大量现金,例如巴菲特等其他投资者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进入购买模式,但股市的底在哪里?目前还很难判断。”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让企业生存下去,比如帮助航空公司等。

 

王义桅:全球抗“疫”提升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义桅同样提倡全球合作,并且他认为新冠疫情可能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疫情催生新的全球化转型,全人类胜利的逻辑超越了某个国家单赢的逻辑。”

 

王义桅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并以“黑天鹅”面目加剧了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是真正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全球化剧本正在改变。王义桅表示,在疫情中首当其冲的是人的全球化,而非钱的全球化。因为在病毒面前,不存在“你赢我输”而是“全赢”或“全输”,所以人类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彻底战胜病毒。

 

正因如此,王义桅认为,疫情过后,公共卫生变量会和气候变化一样,成为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思维”逻辑中的常量,深入影响全球化逻辑。政党意识形态嬗变,国际规则改写,世卫组织今后可能会被放在与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一样重要的位置看待,从这个角度看,当前这场全球抗疫很可能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许小年:企业唯一要做的是收缩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日前表示,此次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周期一定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好转要看年底的情况。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企业唯一要做的就是收缩。

 

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离不开世界。许小年预计,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负增长是定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品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均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下滑,投资和社消的下跌幅度更是超过20%。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经济下滑,许小年认为,目前企业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收缩,因为只要企业还在就有希望。

 

 
 
 

出品:中技所研究部

编辑:孙芸、刘德培

 

参考资料:长安街知事、五道口金融科技文化、金融时报、新京报、澎湃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科技、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人大重阳、罗汉堂观点、彭博商业周刊、虎嗅、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