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全球战“疫”打响,科技巨头都在忙什么?

更新时间:2020-08-26 10:50:37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经济整体震荡下行,而具有技术实力、全球化能力与前瞻性战略的科技巨头们却抓住时机,早已开始为未来布局。三流的企业解决过去的问题,二流的企业解决现在的问题,一流的企业解决未来的问题,跟随本期科技头条来看一下一流企业都在布局哪些领域。

VR产业

 

疫情期间,VR看房、VR游戏、VR旅游、VR教育等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这一切都得益于VR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并且随着5G通信网络全国性落地应用,超高网络带宽为VR提供了低延时、高画质解决方案,同时增强VR终端移动性、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VR产业由此也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黄金时期。

 

HTC

 

2月20日,HTC发布了全新虚拟现实系列产品,分别为VIVE Cosmos精英套装、VIVE Cosmos XR版、VIVE Cosmos基本版和已有的VIVE Cosmos,这一系列产品均为此前VIVE Cosmos的升级版本。

 

HTC作为曾经名噪一时的智能手机巨头,近几年转型VR领域,一方面是迫于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的残酷竞争,另一方面是其对VR领域的强烈看好。
 

华为

 

不仅HTC,华为公司早在2019年12月就发售了新一代重磅VR产品—HUAWEI VR Glass,这被市场认为是华为入局VR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VR离不开5G的发展应用,在这一点上,华为早就开始布局,2019年10月,任正非说过,华为将生产不含美国零部件的5G基站,2020年将大规模量产。2月3日,在绝大多数企业仍停工停产,在家“抗疫”的时候,华为就率先复工,为冲刺5G基站做充分准备。

 

面对谷歌移动服务(Google Mobile Service,简称GMS)的限制,华为先是发布了自主操作系统鸿蒙OS,接着2月24日在西班牙发布了HMS,以替代谷歌的GMS。

 

基于华为公司的技术积累,市场普遍认为将为国内VR 产业带来底层技术+发展模式的全方位革新。

 

苹果

 

从全球视野来看,作为消费电子最前沿风向标的苹果早已入局VR产业,今年1月份,一份全新的苹果VR眼镜专利通过审核,旨在帮助减轻未来的AR或VR头盔(眼镜)体积和重量。该专利显示,这项产品支持光波导和全息图像传输技术,其成像原理是将光线从光学系统传输到用户的眼睛中,也就是说,苹果的VR眼镜可能没有显示器,而是波导取代了显示器,直接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在眼球上。

 

如果苹果这一项专利产品真正面世,又将掀起一场技术革新。

 

医疗健康领域

 

医疗健康领域无疑会成为未来最被看好的行业之一,为此,BAT等科技巨头们都已开始行动。

 

阿里巴巴

 

2020年1月,阿里巴巴在其支付宝和淘宝应用上,为湖北省用户推出了在线诊所服务,之后服务范围扩展到北京居民。

 

2020年2月,阿里巴巴推出一项针对慢性病患者的药物快递服务。由于医院冠状病毒病例数量已超负荷,并没有多少资源来帮助其他需要紧急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此外,阿里巴巴的研究部门还开发了一种新的人工智能算法,用于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阿里巴巴称,其人工智能能够在20秒内识别高度疑似(轻微疑似)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和非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图像差异,准确率达96%。

 

阿里巴巴表示,该算法已应用于16个省市的26家医院,这项技术将在未来几周内提供给100多家指定治疗冠状病毒患者的医院。

 

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平台也向全球研究机构免费开放,帮助它们加快与冠状病毒相关的基因测序工作,这将帮助科学家更快地开发疫苗。

 

此外,支付宝还在杭州推出了健康码服务,一种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健康评估证明,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百度

 

百度正在运营一个在线医生咨询平台,为在线医疗查询,提供免费服务。百度表示,该平台已处理超过1500万个用户咨询,超过10万名医生在线回答了问题。

 

百度还向全球的基因检测机构、流行病控制中心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种称为“LinerFold(线性折叠)”的免费算法,该算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冠状病毒的遗传组成,有助于开发疫苗。

 

未来,百度医疗将继续专注技术研发和智能医疗系统,构建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腾讯

 

腾讯通过微信,联合5个在线医疗平台,推出免费在线健康咨询服务,还有一个“聊天机器人”,可以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基本诊断。

 

跟支付宝类似,腾讯在微信里也增加了健康码服务。 

 

滴滴

 

基于滴滴出行的业务技术和经验积累,滴滴搭建了自己的云计算业务团队,疫情期间,滴滴免费开放了其云设施,用于与冠状病毒相关的研究和救援项目,一些医疗数据分析机构已经申请并开始使用这项服务。

 

此外,滴滴还推出了滴滴医生服务,虽然此服务上线后还面临缺监管、效率低等问题,但也是对未来医疗方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亚马逊

 

据外媒报道,亚马逊颠覆了图书、杂货和运输业务,将目光投向病毒感染。据悉,亚马逊已指派专门团队进行一种感冒药的研发,内部将其叫做“疫苗项目”。

 

此项目由Grand Challenge部门负责,评估那些可能影响人类的更大问题,特别是在医疗保健方面,这个部门由曾负责谷歌母公司Alphabet研发工作的巴巴克-帕尔维兹(Babak Parviz)负责运营。

 

亚马逊在医疗行业早已开始布局,2018年,亚马逊与JPMorgan Chase以及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合作成立一家针对医疗保健的合资企业,它以7.53亿美元收购了刚成立5年的在线药房PillPack,并宣布计划销售读取医疗记录的软件。现在,它的Alexa语音助手允许人们访问他们的医疗信息。

 

口罩制造业

 

口罩作为预防新冠肺炎的刚需,不得不单列出来讲,面对这样一个既能赢得口碑,又造福于人民,并且还能赚钱的行业,各大巨头公司都不会错过。

 

五菱、比亚迪

 

对于大型车企来说,将汽车生产线改造成口罩生产线,似乎并不是难事。

 

2月6日,上汽五菱宣布改建汽车生产线,将在无尘车间设置十二条生产线,分为一般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两类,批量生产专用于医疗用途的高防护标准口罩。

 

并且不忘品牌宣传,喊出了“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口号,在每个口罩上面,都清晰的印着五菱的标志。

 

比亚迪表示,为了缓解对防护物资的迫切需求,将调配现有资源,援产如今紧缺的医用口罩。并由比亚迪电子事业群第九事业部负责研发生产。

 

五菱用10天时间完成口罩产能转化,预计日产能100万只,而比亚迪只用了9天,预计日产能达到500万只。

格力

 

“好口罩,格力造”,这是董明珠喊出的品牌口号。3月9日,由格力电器子公司“珠海格健”自主生产的防疫口罩正式面向大众销售,一上线就引发极大关注, “董明珠的店”刚开始每天有50万人预约,现在每天预约的人数也超过30万人。

 

格力本来就涉猎广泛,此前重金投向新能源产业,还有芯片产业,口罩作为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对于格力来说不是问题。此次生产口罩对于格力来说更多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及为未来进军医疗用品和医疗器械行业做准备。

 

此外,富士康、OPPO、vivo、海尔、美的等企业也纷纷入局口罩行业,如果未来口罩供大于求,相对于传统口罩企业,这些既懂得品牌营销又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势力们将会成为最大威胁。

 

在线产品

 

疫情让在线教学、在线办公产品需求量大增,在线教学是一个火热的领域,腾讯在其中早有布局,2014年上线,依靠稳定的多人在线视频技术,如今成为疫情期间全国多个省市中小学在线教学的平台。

 

关于在线办公产品,腾讯的企业微信和阿里的钉钉早就在暗中较劲,疫情让它们的较竞争变成了共赢,2月3日两家系统因用户太多都出现了宕机,不得不临时扩容。


腾讯还赶在春节前发布了新产品“腾讯会议”,这是一款针对跨企业、跨区域沟通协作的云视频会议产品,可通过小程序打开。在疫情期间,全面免费,可以同时容纳100人在线,最多可以提高到300人。

 

其实,无论是钉钉、企业微信还是腾讯会议,逆势增长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疫情,而是这背后所隐藏的中国企业亟需被挖掘的线上办公和数字化转型需求。

 

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关乎生活健康,也是各大巨头公司关注的领域。

 

海尔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海尔早在2007年就推出防干烧燃气灶,开始关注厨房健康安全。近几年,海尔智家又基于物联网智慧家庭场景布局,开始做厨房、卧室、阳台各个空间下的智慧健康场景方案,从健康单品到全流程健康生活方式延伸。

 

疫情之下,购买健康家电的需求爆发,海尔的全场景健康产品迅速成了疫情中的网红家电,包括超保鲜冰箱、"56度C"自清洁空调、超声波离子蒸汽双重杀菌洗衣机、光波巴氏消毒柜等。据数据显示,2020年第八周,海尔空调的零售量超越格力,位居第二。

 

比亚迪

 

疫情对于经历近两年中国车市下滑的车企来说是雪上加霜,而比亚迪却从中看到了希望,疫情期间许多车主咨询,开车会不会受到新冠传染,这让比亚迪看到了车市新需求。所以在生产层面比亚迪除了因地制宜开展正常工作外,同时在产品研发上,准备为自己的全部车型标配绿净系统,还将投资5亿元,开发生态车舱汽车,保持车内空气健康和安全。

 

跑腿业务

 

3月4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随着2019年新冠肺炎的突然来袭,其所造成的冲击则是目前共享经济平台所面临最迫切的问题。

 

对于网约车而言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在此情景下,滴滴开始试水跑腿业务。滴滴跑腿业务于3月9日在成都、杭州两地上线,隶属滴滴普惠出行事业群,由滴滴代驾团队负责,跑腿主要提供酒精、药品、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的代买服务,为疫情期间不方便出门的居民提供便利,也为平台上的代驾司机师傅们提供更多获得收入的机会。

 

滴滴表示,试点之后,滴滴跑腿覆盖的城市将逐步扩大,并面向社会招募跑腿员。

 

价格方面,滴滴公告显示,4公里内跑腿费用为12元;4-10公里为20元;10公里以上为30元,同时规定单次购买重量低于10千克,价格不超过500元。这一计费净额,与目前跑腿市场相关玩家费用相差不大。

 

但是跑腿业务早已是一片红海,两大头部企业饿了么、美团已经占领大部分市场,并不断推陈出新,顺丰、京东也顺势入局,此外,闪送、UU跑腿、达达-京东到家等即时配送公司均获得资本青睐,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迎来了“百团大战”后的新一轮繁荣与激烈角逐。此次滴滴入局跑腿业务,无疑会将即时配送的战火引向新高潮。

 

人才战略

 

就在各大行业巨头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一向以人为本的华为却在悄悄布局人才战略。3月14日,天津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线上举行,天津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是华为在全国开展高校计算人才培养的一个“样板”,将与天津高校开展鲲鹏学科共建,构建适应鲲鹏生态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平台和课程内容,推动校企双方在鲲鹏生态、华为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提升天津本地人才专业素养,构建产业发展人才资源池。

 

下一步,华为还将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大等天津多所高校共建华为ICT学院,开放华为课程及学习资源。一方面助力疫情期间高校“复学”,另一方面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

 

 
 
 

出品:中技所研究部

编辑:孙芸、刘德培

 

参考资料:搜狐新闻、格隆汇、腾讯科技、蓝鲸财经、ZAKER、新浪财经、知乎、每日经济新闻、北方网